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郑欣欣 祝诚璐 潘林鹊)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土地是核心载体,然而红层土坡雨滑灾害却如同隐藏的“杀手”,时刻威胁着农村的安全与发展。江西理工大学红层土坡雨滑灾害精准防控技术守护乡村振兴团队,在负责人王雷的带领下,深耕红层土坡雨滑灾害防控领域,为乡村振兴筑牢安全屏障。

红层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是乡村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它孕育了肥沃的土地,承载着乡村的房屋、道路和农田,是农民安居乐业的根基。但红层土具有遇水软化、强度降低的特性,在雨水的长期浸泡和冲刷下,极易发生滑坡、坍塌等灾害。
精准防控:科技赋能破解灾害难题
面对红层土坡雨滑灾害这一严峻挑战,王雷团队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聚焦乡村周边的红层土坡,深入研究雨滑灾害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结合遥感监测、物联网技术、数值模拟等现代科技手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监测—预警—治理”一体化防控技术体系。

在监测环节,团队在红层土坡部署了高密度的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含水率、位移、应力等关键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测中心。这些数据如同灾害的“晴雨表”,让团队能够实时掌握红层土坡的动态变化。
预警系统是防控体系的关键一环。团队基于大量的监测数据和灾害案例,建立了精准的灾害预警模型,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通过短信、电话、广播等多种方式通知相关人员,为防灾减灾争取宝贵时间。
在治理方面,团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红层土坡灾害,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理方案。通过采用生态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如植被护坡、锚杆加固、排水系统建设等,有效提高红层土坡的稳定性,从根本上降低雨滑灾害的发生风险。
守护乡村:防控技术落地见效
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和实践探索,王雷团队的红层土坡雨滑灾害精准防控技术在多个乡村地区得到了成功应用,构建起高效的灾害防控体系,为乡村安全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武夷山的云雾间,科技与传统的对话从未停歇。某茶乡面临坡体失稳风险,威胁到当地茶园的安全。团队采用智能监测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对坡体进行全方位保护。某年雨季,面对持续的强降雨天气,团队凭借先进的监测系统和预警模型,成功捕捉到土体变化的异常信号,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了茶园的安全。该茶乡的茶叶产量和质量均得到稳定提升,茶农们的收入也大幅增加。如今,茶农们不再谈“雨”色变,他们更愿意向客商展示山坡上闪烁的监测灯——那是品质与安全的双重认证。
在湘西,传统村落吊脚楼群依坡而建,团队在保护苗族建筑风貌的同时,提升了坡体的稳定性。近年来,团队通过持续监测和预警,多次成功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确保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团队还积极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让苗寨的文化和自然风光得以更好地展现给世人。当洪水退去,吊脚楼依旧稳固如初,村寨里的银饰作坊响起叮当声,旅游大巴载着游客穿行在青山绿水间,科技与传统的和鸣,谱写出乡村振兴的新韵律。
广东梅州的山坡上,蜜柚挂果时节总是让人提心吊胆。蜜柚种植基地面临坡体蠕动威胁,团队通过无人机巡检和AI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对坡体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近年来,团队成功预警了多次局部坍塌风险,保护了正值花期的柚树免受灾害侵袭。如今,该基地的蜜柚产量和质量均得到稳定提升,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当其他果园还在为塌方忧心时,这里的柚花已如期绽放,监测塔在洁白的花海中矗立,守护着丰收的希望。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保障乡村的安全与发展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截至目前,红层土坡雨滑灾害防控技术已多次成功预警重大险情,保障上千名村民生命安全,保护茶园、果园等经济作物种植区超800亩,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初心。

王雷表示,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红层土坡雨滑灾害防控技术,不断优化和完善防控体系,提高技术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同时,团队将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推动防控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更多的乡村受益。此外,团队还将关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其他地质灾害问题,拓展研究领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https://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5/05/133227183.html